中国科学家揭示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形成机制
近日,《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基于行星形成的模拟研究,揭示了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的形成机制。
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是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前沿,相关研究成果将回答“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开普勒”和“苔丝”等空间望远镜发现了3300多颗系外行星,但其中红矮星周围的宜居类地行星仅有38颗。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样本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离为0.01—0.2AU(AU为天文单位,1AU约为1.496亿千米),这意味着由多颗类地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轨道分布十分紧凑。
红矮星周围的类地行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每个红矮星系统平均拥有多少颗宜居行星?近邻类太阳型恒星附近是否存在像地球一样的宜居行星?
通常,科学家通过两种理论来解释类地行星的形成:一种理论认为目前观测到的类地行星基本上在“当地”生成——其当前轨道与初始轨道几乎相同,即原位形成机制。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行星最初并不在当前观测的轨道位置,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与原行星盘发生角动量交换,从而引起行星向内迁移或向外迁移(反向迁移),最终抵达当前轨道,即轨道迁移机制。因此基于不同的原行星盘模型及行星形成理论,科学家可深入探究红矮星附近类地行星的形成演化历史。
研究人员基于行星形成的数值模拟,发现在原位形成机制中行星仅能吸积附近几个希尔半径内原行星盘的物质,但由于缺乏含水物质的传输,因此导致形成的行星一般不具有宜居性。不同的是,轨道迁移机制下的原行星,在其迁移过程中可吸积较多星子而生长成质量更大的类地行星。
在向内迁移的模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所形成的超短周期类地行星分布在距离红矮星0.01—0.03AU内;而反向迁移机制模型中,则考虑了原行星盘不同的加热机制,在盘内侧、行星迁移方向发生翻转而向外侧迁移,最终在黏性加热与辐射加热(不相接触的物体通过热辐射交换能量,使热物体对冷物体加热的过程)的过渡区域附近停止迁移,反向迁移机制可解释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轨道分布特征。
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红矮星系统中类地行星的生成率,例如原位形成模型中可平均生成7.77个质量约为1.23M⊕(M⊕为地球质量)的行星;而向内迁移与反向迁移机制可分别平均产生2.55个质量约为3.76M⊕和2.85个质量约为3.01M⊕的类地行星。研究人员从行星质量、轨道半长径和偏心率分布等方面将模拟结果和实际观测样本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反向迁移机制形成的行星分布与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这就揭示了红矮星周围宜居类地行星可能的形成机制。
为深入研究类太阳型恒星和红矮星周围的宜居行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即采用空间高精度天体测量法来寻找首颗近邻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具有地球质量的宜居带类地行星。而本项工作为探索红矮星宜居行星形成演化提供了新思路,亦为“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寻找类地行星提供了理论依据。(马爱平)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类地行星 宜居行星 近邻类太阳型恒星
推荐
直播更多》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 向Twitter发出收购要约
和外界预期的一样,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 向Twitter发出收购要约
和外界预期的一样,特斯拉公司 CEO 埃...
-
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广达发布公告 配合防疫政策暂时停工
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广达今(13)日发布公告...
-
英特尔公司宣布斥资30亿美元 扩建美国奥勒冈州D1X工厂
英特尔公司宣布斥资 30 亿美元,扩建...
-
莆田电信积极组织开展安全运营专项工作 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为全面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云网安...
-
精准落实优惠税率 河北高企税费减免超百亿元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税务局获悉,2021年...
资讯更多》
焦点
- 奇瑞新能源一季度达成50013辆销量 实现255.4%同比增长
- 昆山重新调整划定5个静态管理区 延长静默期7天
- 受苹果用户隐私政策调整影响 科技巨头2022年营收将减少近160亿美元
- 加快湖北数字化转型 5G信息技术重塑制造业发展形态
- 斯坦福大学团队发表论文 展示大脑运动皮层神经网络如何实现新记忆索引
- 广东首座华南唯一 广州汇云数据中心入选2021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名单
- 慢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 低龄化趋势明显
- 消除线路施工安全隐患 智慧光网云守护系统成为工地“火眼金睛”
- IMT-2020推进组蜂窝车联工作组第二十次全体会议 近日在线上举行
- 气候变暖将珊瑚推向耐热极限 人工智能助力寻找耐热珊瑚